123
今年上半年我國鋼鐵去產能的量達到1300多萬噸,僅占年度目標4500萬噸的30%左右。今年6月份,我國粗鋼日均產量231.5萬噸,超過4月份231.4萬噸的歷史峰值。用馬鋼集團董事長高海建的話來說就是:“一些‘死了半截’的鋼廠由于外部資金注入又宣告復活!
千難萬難,眼前利益最難割舍。鋼鐵產能做減法艱難,無外乎三個主要原因:一是今年二季度鋼鐵行情好轉后,華中地區不少小鋼鐵廠紛紛復產,導致地條鋼產品在市面上大量出現。二是地方部門在執行目標任務時,打了不少折扣。再一個,就是該硬氣起來的執法還在挑軟柿子捏。比如統計顯示,新環保法實施后,截至2015年底,國內仍有20%左右的鋼鐵企業環保不達標。換句話說,如果按照法律法規的標準,鋼鐵企業把守法成本補上去,小鋼鐵企業自然會被市場所“洗牌”。該關停的不關停,該達標的不達標,空泛地呼吁各個企業減產,誰會自覺到拿自己的利益動刀子?
企業算企業的賬,地方避地方的嫌,各自規避痛點和成本,一團和氣的假象就成了去產能最大的“敵人”。鋼鐵行業如是,其他落后產能領域莫不如此。結果就是,責任狀很漂亮,不少深改旗幟下的企業也進入淘汰階段,但只要風吹草動,類似“死了半截”的鋼廠,就馬上滿血復活。
更重要的是,去產能不是甩包袱,刮骨療傷的成本如果全由企業來托底,恐怕所有大小企業都寧愿茍延殘喘到最后一刻。比如馬鋼,由于非鋼產業體量不大,加上所在的馬鞍山市就業容量有限,大量富余人員難以通過轉崗方式安置。另外,由于歷史原因,馬鋼還背負著沉重的企業辦社會職能,僅幼兒園就有13個,離退休職工四五萬人?剂康疆斈甑呢暙I或眼下的政策公平,各種配套政策應早點“該出手時就出手”。
此外,在這些看得見的肇因背后,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:產能過剩企業,基本集中在鋼鐵、煤炭、石化、建材、有色化工等行業,而這些大多為國有企業。去產能之所以舉步維艱,表面看是眼前利益的掣肘,深層原因則是國企改革的滯后。中央巡視組對國資委的批評,當然不僅是說給“婆婆”聽,沒有壯士斷腕的國企改革配合,去產能必然會步步受阻。
冀ICP備05000039號 【系統管理】